来源:西安中考网 作者:吴天迪 2014-05-27 15:44:12
为了证明这一政策不平等性,先来分析实施后对考生的影响。
第一,由于该政策是为了向学力薄弱学校和学生倾斜的,所以对于58所学校以外的学生而言,除了直接考取优秀学校外,还获得了可以定向的资格,并且考分可以低于优秀学校招生分数线30到40分,扩大了上名校的几率,在选择余地上高于现在58所学校就读的学生,起点已经产生了不平等。
第二,对58所学校在校生能够上本校及其他同类学校的概率降低了至少50%。由于本校生不能向本校定向,所以选择本校的概率降低50%,而同类学校之间也不能定向(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13年定向计划中可以互相定向,但名额较少,且估计是有针对性的点招,今年存在降分之说,所以是否能够相互定向有待进一步确认),如果考不上本校,也达不到同类学校直录分数,那么本校学生只能选择向薄弱学校流入。更直观的说法是,比如,某五大学生,本校总招生计划300人,没有定向生计划时,只要考分在报考本校学生中排位在300名以内,即可上本校。而现在必须在150名以内才能考上,直接增加了考上本校的难度。同时,由于其他五大学校录取分数相近,如果不能考上本校,直接考取其他五大学校的概率也非常低,因为其他五大学校也减少了招生名额,分数自然提高。那么,有家长会说,我们可以选择二类学校报考,我想告诉大家,你想法有些天真了。举个例子,我小孩考了第280名,根据以前的政策,可以直升本校。新政后,我肯定上不了,转向二类学校。但是,请你不要忘了,你想选择的二类学校也肯定在58所范围内,既不能向五大学校定向(即便能,会有两位数以上么?),而且招生名额也减少了50%。如前所述,本校150名至300名之间的学生全部流向二类,如果该二类学校只有150个名额,原先报考该二类学校的学生中有一批分数并不一定比你孩子低,如果这批孩子超过了20人。您的孩子就连这个二类学校都上不了,只能流向三类甚至学区内的四类。说到这里,大家看明白了吧,在起跑线上已经输了一大截了。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是学霸,不怕,模考次次都在50以内。拜托,模考和中考一样吗?心理状况一样吗?你能保证没有闪失吗?你没听说过女孩子成绩会受生理期影响的说法吗?你没听说过有孩子为了和自己心上人都留在二类学校而故意考低的故事么?不能保证以上问题不犯,你就可能成为新政的受害者!(别说我没告诉过你)
第三,分数要求的不平等。
根据新政的规定,定向生可以下延分数30至40分,这和特长生、竞赛生优待有区别吗?新的特权制度再次建立,打的是个公平的旗号。
根据上述分析,现在就读58所学校的在校学生处于完全的劣势,竞争更加残酷,而对于五大甚至15所一线学校在校生尤甚。这个政策实际上在选择时不看成绩而看出身(所在学校),是严重的不公!
三、该政策头疼医脚,不能改变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平衡现状,而会导致社会补习班泛滥。
1、改革目的不纯,方法不当。
教育不均衡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法律赋予教育管理机关的工作范围是对教育的行业管理和综合管理,是监督者和市场调节者,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对教育资源的调配,而不是直接干预被管理机构的具体行为,应该是裁判员和组织者的角色,而不能直接下场参与比赛。在政策形成的源流上分析,你的目的是改变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平衡,为何要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动刀动枪,实在让人怀疑管理者的动机,是不是给自己设定权力范围,进而操纵教育单位的行为。从善良的角度去推测,是制度设计的问题,从恶意角度去考量,是为谋取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而划定势力范围。小学和初中阶段家长对学校的选择是基于被选择对象拥有良好的教育成果,而这样的成果出自于学校自身的管理,趋良是人之本性。教育管理机关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促进其他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在教育成果方面缩小差距,从而达到家长就近选择的目标。
2、新政不能提高教力薄弱的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反而会拉低质量高的学校的教育水平,是搞平均化,只能形成共弱,不能达到共强。
教育成果的差距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生源的原因。教育质量好的学校由于集中了优质生源,加上良好的教育手段,必然在教育成果上突出于其他学校。但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必须是良性的,即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必须相互适应。新政实施后,优秀学校的生源就被人为地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凭自身能力直接考进的,一类是靠定向政策取得的。毋庸置疑的是,两者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而后者不仅在心理上有低人一等的劣势,而且在学习能力上也肯定是逊人一筹。在这种条件下,指望教育者能够短时间内拉平两者差距犹如天方夜谭。势必会导致学生们在成绩上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不能相互促进,只会相互对立。
被强行分流到教力薄弱学校的相对优质学生,相比较能够留到优质学校的学生而言,也有一定差距,进入薄弱学校后由于师资力量的局限,他们的学习能力不会整体提高,反而可能普遍下降,最终的结果是薄弱学校可能耽误了这些学生的发展,却没有改变教力不平衡的现状。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落后,家长必定求救于社会教学力量,这批孩子将会成为社会教育机构主要贡献者,教育管理机关的所谓初衷根本无法实现,局势还将恶化。
3、小升初家长不会考虑三年后的形势如何,新政不能影响家长们的选择。
我们姑且相信新政就是为了迫使小升初家长重新选择和定位自己的孩子,利用定向生的有利条件对家长们诱惑和引导,使小升初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形有所改善,想法可能是好的,但是严重脱离国情,没有可行性。中国社会的一个严重社会现象就是短视,没有长远目标和规划,作为家长而言也是一样。今天的政策可能明天就变了,到时候再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这些想法的比例可能占绝大多数吧。那么,在三年后才可能会遇到的瓶颈问题,现在就没有考虑或者充分考虑的必要。所以,选择上名校仍是最优先选择,不会有人,至少不会有太多的人去考虑这一政策对将来的引导,新政的目的根本无法实现。
4、政策的跳跃性和不连贯性,不能引导家长对学校的选择,反而使大家认为政策会不断变化的。不能立信的政策,不仅不能施行,而且丧失权威性,遑论有效性。
既然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事,那么在产生后果之前应当告诉改革受影响者后果,建立节点,步步前进,正所谓新人新办法,老人老政策。三年前上初中的时候,教育管理机关没有告知大家今天会是这样个结果,如果提前告知,家长们也可以进行理性分析和选择。产生这么重大影响的政策一步到位,没有缓冲,只是造成了对这一批的学生的不公!
2018年西安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 |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理化 | 政史 |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